白内障晶体颜色有何区别?晶体颜色因白内障类型、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区别
首页:近视 > 内容页
发布时间: 2025-07-28 09:10
白内障晶体颜色因白内障类型、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区别。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医生判断白内障的严峻程度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下面将从白内障类型和晶状体硬度分级两个维度,详细介绍白内障晶体的颜色变化特征。
皮质性白内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其晶体颜色随病程发展呈现明显变化。在初发期,晶状体皮质中可见空泡和水隙形成,前、后皮质的楔形混浊可在赤道部汇合,形成轮辐状混浊,此时一般无明显颜色改变。进入膨胀期或未成熟期,晶状体呈灰白色混浊,以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虹膜在深层混浊皮质上形成新月形阴影。当发展到成熟期,晶状体完全混浊,呈现典型的乳白色外观,部分患者囊膜上还可看到钙化点。过熟期则更为特殊,晶状体内水分持续丢失导致体积缩小,囊膜皱缩并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点及胆固醇结晶,棕黄色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
核性白内障的晶体颜色变化主要体现在核部。初期阶段,核为黄色,与正常人的核硬化不易区别。随着病情进展,核颜色逐渐加深,依次呈现黄褐色、棕色、棕黑色甚至黑色。这种颜色变化反映了核部蛋白质变性的程度。后囊下白内障则表现为晶状体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棕黄色混浊,这种类型在强光下视力障碍更为明显。
白内障晶体的颜色变化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皮质性白内障从初发期到过熟期,颜色由无明显改变逐渐发展为乳白色,可能出现棕黄色核下沉。核性白障则从黄色逐渐加深至棕黑色。后囊下白内障主要表现为棕黄色混浊。从硬度分级来看,晶体颜色从透明或淡灰白色(软核)到深棕褐色或黑色(极硬核)逐渐加深。了解这些颜色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白内障的严峻程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